李杰,男,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南区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科技新星。2002年荣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最满意的医务人员奖”,2007年被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第一届十大中青年科技标兵,2010年入选第二届十佳临床中青年医师,2011年获得全国首届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2012年10月入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中国癌症基金会鲜药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肿瘤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人,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执行编委,《肿瘤防治研究》的特约审稿人,《肿瘤防治研究》、《中华医学会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特邀编辑。1994-1997年师从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朴炳奎、孙桂芝主任医师攻读中西医结合肿瘤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99-2002年师从孙桂芝主任医师攻读中西医结合肿瘤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2007-2008年赴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与广安门医院中医药治疗肿瘤联合培养博士后从1997年研究生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认真学习和领会导师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恶性肿瘤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善于汲取现代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妇科肿瘤、恶性淋巴瘤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尤其对于减轻放化疗后的毒副作用和术后防治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质量,最大程度延长生存期具有一定心得,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科研工作:注重中医药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发展成果相结合,选择机体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凋亡为切入点,较早提出了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优势在于多靶点。针对防治肿瘤转移这一临床难题,率先开展了益气活血不同配伍的中医治则对肿瘤转移的干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自2002年作为课题副组长协助导师孙桂芝主任医师申报并中标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保健专项资金科研课题一项,并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完成了国家十五中医肿瘤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疾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示范研究课题的申报并中标。2004年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培养A类计划。2006年担任课题负责人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2007年1月-2008年12月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我国科技部的资助,作为中美两国联合培养的第一个专门进行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的博士后被广安门医院派往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分子免疫调节实验室进行联合培养。在美国著名分子免疫学专家Dr.JoostJOppenheim的指导下开展了中药对乳腺癌荷瘤机体免疫调节作用及细胞分子机制研究,研究论文荣获美国癌症研究所2008年度博士后论文优胜奖。2008年底学成回国,除了开展常见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每周二上午还开展了胃癌癌前病变的胃镜诊断及中医干预治疗,把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运用到消化系统肿瘤癌前病变的诊治上。目前坚持肿瘤中医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从来源机体的免疫抑制细胞作为切入点,深入开展扶正中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的循证医学和细胞分子免疫调节的机制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荣获2007-200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近年来先后在“中国肿瘤临床、中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杂志、中国肿瘤、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InternationalImmunopharmacology”等杂志发表文章40余篇,在“健康时报”发表肿瘤相关的科普文章20篇。主编《肿瘤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防治肿瘤丛书―中医防治头颈及骨软组织肿瘤》等丛书。以人为本,最大程度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使更多的肿瘤患者受益于传统中医药的诊治,是我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多年来的最大追求。
医院医生推荐 预约挂号
汇医网 汇名家名医 解健康疑惑